民族国家建构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主题是建构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和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历史。其中,历经“建国”和“兴国”两大进程。
(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前后就明确的奋斗目标。早在1920年,李大钊在《“五一”(May Day)运动史》中就号召中国的劳工同胞将1920年的“‘五一’纪念日作一个觉醒的日期”,鼓动劳工同胞“起!起!!起!!!劬劳辛苦的工人!今天是你们觉醒的日子了!”同年,在《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宣称:“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旗帜鲜明地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写在自己的第一个纲领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再次发表宣言指出,“它将一定成为中国工农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和奠定的先声,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
如果说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党对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国家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探索阶段的话,那么到了全面抗战时期,党对该问题的认知则达到了一种高度自觉和比较成熟的状态。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伟大主题。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而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其所有努力都在于为着“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
民族国家建构是资产阶级的天然使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真正起点。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虽有心、却无力领导国家的全面建构,但国民党的努力却一直在继续,而且事实上成为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民族国家的领导者。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和奋斗目标。但这个主题的破解和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其一,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主要作为力量参与者参与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以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民族国家为活动的主题,无产阶级处于事实上的从属地位。1927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的胜利本可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成功建构的一次机遇,然而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民族国家国体设计上的原则性差异,国民党右翼否认和事实上排斥广大民众和其他党派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理论和经验的不足,此时还是一个“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加之,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进行主要合乎苏俄国家利益而不是主要合乎中国国情和中共利益的错误指导等原因,共同加速了国共的分离和民族国家建构实践的失败。大革命失败,标志着原本合流的民族国家建构实践出现了分岔。围绕着建构无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新型国家建构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其探索建立以苏维埃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民族国家的第一次尝试。
其二,从1937年全面抗战到1946年国共第二次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逐渐引领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945年抗战胜利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又一次机遇,中国本可“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踏上由国共领导、各民主力量共同参与下“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征程。然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不仅没有将抗战胜利果实与各革命阶级共享,扩大民众的民主权利,反而用暴力等各种方式排挤打压民主力量;不仅不能容忍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而且连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势力,也被视为障碍。由国民党挑起的全面内战爆发后,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又一次遭遇重大挫折。
其三,从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及任务初步完成时期。国共第二次内战的爆发,中共被迫走上了主导国家建构的阶段。尽管一开始,国民党政府拥有优于中共的力量,但由于其逆历史潮流而为,违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等意愿,专制、独裁、腐败等最终造成国民党政府无论是在军事斗争上,还是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上,均一败涂地。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路线、纲领和政策,最终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范围内民族国家建构理论逻辑和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体,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近代中国社会特殊国情、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国家。她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建立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一民族国家建构任务的初步完成。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主权独立、国家统一、国族认同、政治民主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扭转了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不仅从根源上消除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挨打状态,而且从根源上清除了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盘散沙”、“冷漠麻木”的涣散状态;不仅标志着中国人站起来了,而且标志着中国人被广泛动员、组织起来了。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历史还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超越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民族国家建构之路。
(二)“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个国家高度统一、民族空前团结的崭新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几千年受奴役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社会和新国家的主人,奠定了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
“建立一个新中国”只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建构的第一步工作,“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建构的第二步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一方面,“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建立了民族国家,只是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基本架构,拥有了现代国家的形式。但是,民族国家并不仅仅表现为一个基本的国家架构,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形式,它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而且这种丰富的内涵本身也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作为全国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充分显示出其改造社会的力量。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其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荡涤旧中国的污泥浊水,确立社会主义新制度。新中国成立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但建设新国家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国家尚未完成全面统一,大片国土仍没有解放,土匪、特务活动猖獗;连年的战争将中国的生产力破坏殆尽,生产萎缩、经济困难、民生困苦,等等。建立新政权是一个方面,能不能稳住脚跟,管好、建设好这个新政权则是另一方面。面对严峻形势,刚刚开始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稳扎稳打,全面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开展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新中国用了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不仅使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而且在内政、外交等全方位实现了除旧布新,新中国不仅稳住了,而且发展了。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系列要素,如主权独立、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府、政治民主和民生建设等,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改变旧中国的落后状态,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现代化成为改变落后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标志着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但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起就宣称“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社会中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据此适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要求“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的梦想。从此,“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全党和全国上下新的使命。
其二,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的新探索。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立之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学习苏联,成为中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然选择。事实上,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与此同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来。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被提出了出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反映了党中央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但由于迫切希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造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曲折,尤其是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采取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举措,给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来困难。
判断一个人或一个党是否伟大,不在于她不犯错误,所谓人无完人、党无完党,而在于她是否敢于正视错误,善于纠正错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即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她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她用了不长的时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还在于她敢于并善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进一步回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兴国之路。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